首页

sm女王视频在线

时间:2025-05-25 18:58:51 作者: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华夏第一都” 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浏览量:78162

  本报记者 谢筱纯 王珊

  俗话说得好,人勤春来早。林芝市墨脱县2024年的春天早已到来——这里的白肉枇杷,成熟了。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墨脱县墨脱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罗布央宗动身赴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前,决定带上一些白肉枇杷和茶叶等当地特产。

  “应该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美丽的家乡。”罗布央宗一边收拾行囊,一边这样说。

  如今,枇杷种植已经成为墨脱县群众增收的新亮点。

  走在德兴乡德兴村的茶园里,墨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姜帆向记者介绍着与茶树套种的新品种白肉枇杷果树,“这里种的都是早春就能成熟的‘三月白’枇杷,果子清甜可口,叶子能熬枇杷膏,花儿也能制茶。”

  这白肉枇杷树浑身是宝,但当初村民们却都不看好。

  先前,墨脱县不仅有野生种椭圆枇杷的古树群落,还引进了“大五星”品种的红肉枇杷。虽然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植枇杷树,但由于群众疏于管理,结出来的果实又小、味道又酸,卖相也不好,被冷落在一边。

  2021年11月,墨脱县政府与福建省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决定引进白肉枇杷品种和技术资源。2022年1月,一株株白肉枇杷在墨脱县扎了根。

  “刚开始种的时候,那真是天天得拿着尺子去量枇杷树坑。”姜帆一边打趣,一边向记者介绍。原来,为了白肉枇杷树茁壮生长,一棵树下要埋60斤的肥料,至少需要挖80厘米乘以80厘米的坑。

  “但当时大家都想省事儿,坑挖得一个比一个小,有的人不情不愿地挖个50厘米的坑,甚至还有30厘米的。在监督下,很多人返工了好几次才把这坑挖标准。”德兴乡德兴村村民旺扎说。

  2023年,第一批种下的白肉枇杷首次挂果。“当时地东村的7棵树挂了14串枇杷果,加起来也不过十几个果子,40多个人一起分,每个人都只能尝到一丁点儿。”在背崩乡地东村的茶果套种园里,姜帆对记者说。

  “虽然数量少,但尝过果子的人都觉得这果子大、甜度高、口感好,而且是新品种,将来应该很有市场。可是即使这样,愿意主动学习种植白肉枇杷果树技术的人还是没几个。每次村里发信息通知大家来茶园里学习怎么种植、怎么管护时,应答的人都寥寥无几。”地东村党支部书记高荣说。

  (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种不好怎么办?像之前的红肉枇杷一样卖不出去怎么办?从种植到大量结果期间的等待时间看不到效益怎么办?揣着疑惑与不安,群众即使看到了白肉枇杷的潜力,依然信心不足,抱着观望态度。

  “你看旺扎,他现在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白肉枇杷种植技术经验了。除了他,目前县里还有15名本土白肉枇杷种植技术人才。我们不仅要种树,还要树人,给墨脱县留下带不走的人才,让他们带动其他群众通过科学种植致富。在他们的努力下,群众都被调动起了积极性。而且,将来白肉枇杷的出售还有政府兜底。”姜帆说。

  “今年年初,我们村光通过向西藏边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出售1900多枝白肉枇杷树的枝条,就收入了近10万元。”针对种植到大量结果期间的效益问题,高荣补充道,像“三月白”这样的新品种果树枝条,可以用于嫁接或繁殖新的枇杷植株,因此一些园艺公司和种植户会特意进行收购。而德兴乡德兴村和荷扎村的村民们,最近也按照50元一枝的价格出售白肉枇杷果树的枝条,获得了超10万元的收入。

  不愁技术、不愁销路,甚至不卖果子卖枝条都能赚钱,群众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起来了。“现在,只要群里一说要到地里看果树,一说要培训种植技术,报名的人那是一个接一个。”高荣笑着说。

  草木为萌蘖吐芽蓄力、为春来开花攒劲,记者在墨脱感受到的“春意”,是来自干部们心中蓬勃的干劲儿和群众勤劳致富的精气神。

  从种树挖坑都要“讨价还价”,到果树管护“一呼百应”,这背后是群众的转变。在“扶志”又“扶智”的点滴润泽下,群众的思想逐渐成熟,如同此时墨脱县的白肉枇杷一般,是甜的。(西藏日报) 【编辑:李岩】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全球首台无人驾驶“空中的士”首次上架售卖

“在哈萨克斯坦,因为沿途有无人区,我雇了一辆保障车跟着,避开最热的时候,早上和傍晚赶路。”谈及遇到的困难,她总结道,“没遇到狼,路过加油站偶尔被狗撵;碰上下雨挺麻烦,有次半夜2点才住进酒店;最怕生病,在赛里木湖边搭帐篷被冻发烧,从那之后就只住宾馆。”

守底线、促增收 我国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

写书法、画脸谱、做皮影 海外华裔青少年“龙年寻龙”

宋巍认为积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一种好状态,但与其将“上岸”看成一种结果,不如当作一段过程。“与其一直紧张地盯着远方,不如审视当下的自己,或者回溯过往的自己。反思一下由近及远,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在‘上岸’的过程中,我们为这件事投入时间、挥洒汗水、克服困难、磨炼心性,由此而生的喜怒哀乐,都是人生体验的一部分。不要只把眼光放在结果上,要看到自己在拼搏过程中内化的成长与收获。”

让“投影像手机一样操作” 当贝D6X系列开启家用投影3.0时代

集美大学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开发团队自2010年以来深耕海洋能装备开发领域,已有5款装备成功参与海试,其中“集大1号”“集大2号”和“集大3号”三款波浪能发电装备在国内波浪能利用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完)

越南领导人访华赓续传统友谊 推动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

“育秧中心现有13000平方米育秧大棚,一批次可以育5000亩早稻秧,但仍不能满足今年早稻生产需求,目前正在新建7000多平方立体大棚,准备在4月中旬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柏斌说。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